学术经纬
首页 > 学术经纬 > 正文

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应邀在线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文字: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日期:2022-05-11  浏览次数:

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应邀在线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5月10日下午,应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应邀在线作题为“技术社会的形成与现代性僵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主题”的学术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及全体研究生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报告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梅景辉教授主持。

胡大平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社会叙事出发,围绕技术社会的四个重大现实问题展开深入阐释。关于“技术社会的形成”,胡大平教授认为,技术本身是历史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而技术的过度使用会不断产生并累积新型的物化力量,一旦超过了“临界点”,就在社会中形成“技术沉淀”,从而形成支配人类生活的“技术社会”。关于“技术社会的体系矛盾”,胡大平教授表示,当不断加速的技术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时,其自身的基本矛盾就会暴露出来,包括“社会有机体”与“原子化的人”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发展潜能性”与“政治经济制度保守性”之间的矛盾等。关于“技术社会的现代性僵局”,胡大平教授表示,不断加速的技术对自然、社会、精神的影响是剧烈而深远的,产生的问题是尖锐的,甚至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积极层面转向消极层面:如技术规律与机器对社会的报复、处境的相对化与加速度暴政、技术自主化的自我“束腰”与“裹脚”等,人类必须以临界思维及时反思自己的行动。关于“从临界点到批判的伦理学”,胡大平教授认为,如果说技术社会的最终形态是技术冷漠替代道德热忱,那在普遍的道德冷漠形成之前,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批判的伦理学,重塑社会的伦理基础,这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梅景辉教授作总结,他认为,胡大平教授的学术报告系统梳理了技术社会形成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以技术为中轴拓展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反思当前技术加速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全面辐射提供了诸多启发。从社会形态角度来看,技术社会的形成处于政治社会向市民社会和资本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要重新审视科技革命对技术社会的影响、当代拜物教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技术社会和人本主义社会的关系、社会有机体的当代意义与评价等重大理论问题。最后,梅景辉教授表示,本次报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经典有机结合,为我们理解当代技术社会及现代性理论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南京财经大学  |  苏ICP备11032101号  |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12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