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财经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对情侣——他们因学术结缘,因理想相知,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从同窗到伴侣,从南财到‘双一流’”的成长佳话。他们就是国际经贸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田真真和袁杰。
如今,田真真已赴厦门大学继续深造,袁杰则成功考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他们在山海相望中继续着各自的学术追求,他们说:“虽然不在一个城市,但我们仍在同一个学术世界里并肩前行。”

田真真、袁杰生活照
学术为媒,同窗共进
田真真与袁杰的相识始于学校里的一次学术交流。作为同门弟子,两人均师从陈启斐教授。在完成导师布置的Python爬虫任务过程中,面对复杂的代码调试工作,二人通过密切协作逐渐建立起深厚默契。田真真回忆道:“初次交流就从数据抓取逻辑延伸到经济学理论,话题不断,十分投缘。”这段以学术为起点的互动,为他们情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三年硕士生涯中,两人在学业与生活中相互支持,形成了“守望相助”的协作模式。从清晨图书馆的专注研习到深夜自习室的深入探讨,他们共同面对计量方法与编程语言的学习挑战,通过逐行推演公式、协同调试Stata与Python代码,将学习难点转化为能力提升的契机。在学术分工方面,田真真擅长把握政策热点与构建文献框架,袁杰则专注于计量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袁杰表示:“她善于发现新颖的研究视角,而我负责将创意转化为实证结果。”即使出现学术观点分歧,二人也能保持理性探讨,通过文献查阅与模型验证寻求最优解,将分歧转化为共同进步的机遇。
这种互助模式贯穿于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田真真因跨专业背景在高级微观经济学等领域遇到困难时,袁杰主动提供辅导,耐心解析复杂模型;而当袁杰面临“就业或读博”的人生抉择时,田真真给了他最坚定的支持:“你对学术的热爱,值得更广阔平台。”这句话坚定了袁杰考博的决心,他最终成功考入南京大学。这段源于学术、成于互助的情感,已成为他们科研道路上的重要支撑。
科研攻坚,同心笃学
持之以恒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田真真作为除导师外第一作者完成的论文《大数据与产业赋能——基于国家大数据实验区的分析》发表于经济学核心期刊《南开经济研究》,与导师合作的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传统文化传播促进了旅游业增长》被经济学权威期刊《经济学(季刊)》录用,并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袁杰同样表现优异,其除导师外第一作者论文《城市收缩的经济后果:基于2845个县级市的证据》发表于《中国经济学》,另一篇《区域服务贸易协定与数字服务外包》被《南方经济》录用,并屡获校级一等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称号。
科研之路从无坦途,二人始终以“同心笃学、彼此支撑”的态度共克难关。在田真真处理长达十五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陷入瓶颈期间,袁杰坚持每日陪同工作,协助优化流程、核对数据,直至误差得到控制;当袁杰在变量筛选环节举棋不定时,田真真则主动帮助梳理文献脉络,从现实意义角度厘清逻辑。这种困难时刻的默契协作,不仅促进了双方论文的顺利发表,更成为他们科研生涯中的珍贵记忆。
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凝结着屡败屡战的勇毅与在反复求索中展现的执着。在申报国家奖学金期间,他们长期坚守图书馆,面对代码报错、模型不显著等困难,始终相互鼓励、持续优化。袁杰回忆道:“那段时间,我们互相打气,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再试一次’。”这种默契的支持成为他们突破瓶颈的重要动力。在田真真与袁杰身上,“同心笃学”不仅体现为研究方法,更升华为学术成长与情感联结的生动实践。


田真真获国家奖学金



袁杰获一等学业奖学金
沃土滋养,助力成长
田真真与袁杰始终强调,个人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导师与学院的培养支持。陈启斐教授作为学术与人生的引路人,亦师亦友。他在科研方向把握、研究方法选择等方面给予关键指导,其“这里可以试试这样调整”的引导式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陈教授亦如兄长般关怀学生,通过篮球等活动帮助袁杰缓解压力,以“科研没有捷径,但坚持终有回响”的理念抚平袁杰的学术焦虑。
科研路上老师们始终为他们保驾护航。余泳泽教授在学术写作课程中系统讲授从文献规范到选题转化的研究方法;杨继军教授通过科研案例分享,引导学生从实证结果中挖掘价值。“各位老师的教学注重启发而非灌输,有效提升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田真真说,这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使二人不仅在专业知识上获益,更在学术素养与思维模式上得到深化。
国际经贸学院为学子成长构建了完善的支持体系。高频次的前沿讲座为学生打开学术视野,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为实证研究铺就基石,而严谨治学的氛围则如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每一位学子的学术品格。田真真感慨道:“学院环境培养了我们沉心钻研的学术习惯。”袁杰补充道,学院提供的不仅是学习资源,更是一种能够安心追梦的归属感。
在导师团队的精心指导与学院系统的培养机制下,田真真与袁杰逐步成长为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青年学者,这段宝贵的成长经历,也成为学校育人成果的生动体现。
经验传承,寄语后学
基于三年科研实践,田真真与袁杰认为学术成长需要保持“日拱一卒”的持续积累。他们建议学弟学妹们本科阶段尽早明确发展方向,硕士阶段应主动与导师沟通研究方向,通过每日文献阅读与写作训练实现稳步提升,避免低效努力。
在科研合作方面,他们注重交流实效:与导师沟通应提前准备具体问题,与同伴协作需保持开放心态,善于从不同视角获取启发。在研究选题上,他们建议建立“问题导向”思维,综合考量政策背景、学术缺口与现实意义,而非单纯追求发表机会。面对科研挫折,应保持冷静,通过问题梳理与合作讨论寻找新的突破点。
回望求学历程,田真真和袁杰为学弟学妹们送上真挚祝福:“愿大家锚定方向,不畏挑战,如果幸运地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请珍惜彼此,因为真正契合的伙伴,会彼此成就,共同走向更好的未来。”

从南财到厦大、南大,田真真与袁杰的学术旅程还在延续。他们取得的成绩,源于对学术的赤诚热爱与携手共进的坚定信念。面对科研,他们脚踏实地;面对挑战,他们相互扶持。他们用行动证明:美好的爱情,是携手共进的坚定,是彼此成就的勇气,是在各自闪耀的同时,依然能照亮彼此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