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财
首页 > 媒体南财 > 正文

〖光明日报客户端〗著名作家马伯庸走进南京财经大学 ​分享“历史中的大与小”

文字: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苏雁 通讯员王兰兰  发布日期:2023-11-06  浏览次数:

“历史最有意思的点在于,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过去,它会有一条线牵到现在和我们联系起来产生共鸣。找到古今共鸣,才能讲好历史,才能理解其中小细节,反过来看透大历史。”

11月3日晚,由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博集天卷和大众书局主办的作家马伯庸专场分享会在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作家马伯庸与青年学子分享文学创作感悟,畅聊“历史中的大与小”。

“讲逻辑不如讲故事”

随着荧幕史料一页页翻动,马伯庸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带领学子徜徉于古人的精神世界,引发了跨越数千年的情感共鸣。从“i人老和尚”到“e人王阳明”,从敦煌抄经卷中的《兰亭集序》到玄奘故里的不为人知,从秦兵竹简家书中的手足深情,到南越国君主赵佗移栽故土枣树,无不折射出故事主人公内心细腻的情怀。在马伯庸先生看来,讲逻辑不如讲故事。“历史的逻辑晦涩难懂,故事却能一直流传下来,这是因为故事中的细节能够跨越时空与另一个时代的人共鸣。”

从“小细节”中看“大历史”

谈及“历史中的大与小”,马伯庸说:“我们经常说看大历史,其实我们要往小看。因为大历史中都是冷冰冰的规律和数字,但我们知道历史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看到人性的细微处,那我们在看大历史时就会带层滤镜——我们会知道每一个细节的转折,每一个不经意的文字背后,都有大量的人和他们的情绪在作支撑。”

马伯庸分享说,历史的细节藏在情绪里。“其实历史真正讲的不是历史,而是它和当代的相通之处。从古至今社会一直在变迁,科学技术一直在发展,只有一种东西没有变——人性。比如对朋友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对金钱的贪婪……这些故事,这些情绪,一直都有。找到其中共鸣,就能挖掘到小细节,反过来便也看透大历史了。”

文艺创作,合“理”性大于合“史”性

互动环节, 在场学子就阅读体验和写作技巧积极提问。面对关于“历史真实性和创作戏剧性如何平衡”的疑惑,马伯庸给出解读。

“历史类文学的创作必然不乏想象,但有一个简单原则——有历史基础在。即这个人或者这件事儿在历史上虽未被证实,但有发生的可能性。好的原创会努力证实情节的合理性。”

分享会的结尾,马伯庸总结道:“我们在大量小人物的选择中能看到大历史趋势的必然性,这就是人民史观。我们在回过头看历史的时候,要去到每个人心里,才能够理解真正历史的纹理。”

分享会后,工商管理2021级硕士吴超说:“马伯庸老师是一位博学且幽默的作家。他所描绘的故事不仅打动着我的心弦,也凸显着一种人民史观。社会的进步是由人民来推动的,我们的历史也是由人民缔造的。关照个体,寻找人与人之间的情绪链接,才能看到小细节,才能看透大历史。”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陈丹介绍说:“青春年少日,正是读书时。此次活动是新闻学院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第二场,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探索富含学科特色的文化活动,发挥文化育人的精神供给作用。让学生们在与喜爱的作家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启迪心智,涵养心灵。”

(2023-11-04 光明日报客户端

版权所有  南京财经大学  |  苏ICP备11032101号  |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12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