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人民政协报》第三版刊登了校长程永波的评论文章《强化金融赋能 筑牢大国粮仓》。
文章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而金融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金融支撑是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夯实粮食产能根基的重要途径;金融服务是稳定农民种粮收益、激活农业生产动能的核心支撑;金融创新是提升国际粮食话语权、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抓手。
文章提出,在巩固国内粮食产能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整合、风险对冲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优势,为粮食产业抵御外部冲击、破解发展瓶颈提供有力保障。要构建粮食金融避险体系,提升风险抵御能力;要优化粮食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普惠性与精准性;要推动金融与粮食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力。
(党委宣传部)
附录1:
强化金融赋能 筑牢大国粮仓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同时提出“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乡村振兴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而金融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呈现紧平衡、高集中、强扰动态势,供应链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国内粮食产业单靠自身积累,难以有效应对多重挑战,必须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金融赋能,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筑牢大国粮仓,全面提升粮食安全的韧性与保障能力。
金融支撑是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夯实粮食产能根基的重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497亿吨,同比微降0.1%,粮食增产压力加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通过政策性贷款持续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多元化融资推动种业创新与科技转化,依托产业链金融打通粮食生产、加工与流通各环节,才能有效促进粮食安全战略落地。
金融服务是稳定农民种粮收益、激活农业生产动能的核心支撑。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与收益波动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但农业信贷在信贷结构上仍有提升空间。通过普惠信贷缓解资金压力,依托农业保险拓展风险保障范围,借助订单金融锁定销售收益,构建全链条金融支撑体系,有助于切实提升种粮积极性。
金融创新是提升国际粮食话语权、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抓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在国际定价和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仍待加强。通过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推动人民币的粮食贸易结算应用,能够有效增强我国在定价机制和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
在巩固国内粮食产能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整合、风险对冲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优势,为粮食产业抵御外部冲击、破解发展瓶颈提供有力保障。
要构建粮食金融避险体系,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一是完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推广“农业保险﹢期货”模式,将气候、价格、市场风险转移至保险和期货市场;优化粮食风险基金、农业专项资金用途,用于贷款风险补偿,提升金融机构对粮食产业的授信意愿。二是丰富市场对冲工具。推动早籼稻、青稞等更多的粮食品种推出期货期权产品,完善交割和结算制度;引导期货公司、期权交易机构为粮食企业提供套期保值培训与服务方案。三是强化预警应急机制。建立粮食产业金融风险监测平台,覆盖气候、价格、流通等维度,实现早识别、快响应、强处置;对受灾主产区提供贷款展期或利息贴补等政策性支持。
要优化粮食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普惠性与精准性。一是健全基层金融服务网络。推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在粮食主产县、重点乡镇增设服务网点;依托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金融服务站,配备驻村金融联络员,协助农户办理贷款、保险和结算等业务。二是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构建以信用评估为基础、灵活担保形式为补充的信贷产品体系;推广“手机银行﹢人脸识别”数字贷款模式,简化贷款申请流程,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三是贯通产业链金融服务。持续推出“种业振兴贷”“粮食仓储设施贷”等专项产品,支持种业研发、粮库智能化改造;为粮食电商平台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线上销售、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
要推动金融与粮食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力。一是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推出“季节性贷款”,根据粮食生长周期科学设定灵活还款计划,避免资金闲置或短缺;实施“绿色粮食贷”,对有机种植、节水灌溉项目给予利率优惠;开发“粮食科技贷”,支持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应用,推动产业科技升级。二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高校开设“粮食金融”专业方向,课程涵盖粮食经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等核心领域;金融机构与粮食企业开展“人才互派”计划,培养通粮情、懂金融的复合型队伍。三是深化“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推动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企业共同开发基于物联网、卫星遥感的智能信贷系统;搭建粮食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整合融资、保险、期货等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基金和科创产业基金作用,优先支持粮食科技金融创新项目。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程永波)
附录2:报道链接
https://rmzxb.183read.cc/#/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