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初夏,南京的梧桐树荫下,一位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女孩正用流利的中文向一群初中生讲述着热带雨林与榴莲飘香的故乡。她是李玥鐛,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留学生,也是校园里小有名气的“文化桥梁”。两年前,当她第一次拖着行李箱站在南财北门,面对陌生的城市与炽热的阳光时,或许并未想到自己会在这里书写如此精彩的故事。

李玥鐛生活照
师者如灯:照亮异国求学路
初来乍到的日子总伴随着意想不到的挑战。李玥鐛至今记得那个充满戏剧性的开学日——导航失误让她误闯北门,固执地决定步行前往东南门,却在南京盛夏的炙烤下败下阵来。当她历经打车、换乘终于抵达时,接应的朋友却因堵车迟迟未到。宿舍生活同样波折重重,因舍友调整而三次搬宿舍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异国生活的琐碎与不易。然而,这些插曲反而成了她融入南财的契机。国际教育学院的辅导员们第一时间帮她协调住宿,旅游管理系的熊佳老师注意到她课堂上的困惑,课后特意放慢语速为她梳理知识点;徐文燕老师则用一场关于六朝古都的深度讲解,让她对南京这座城市产生了学术之外的深情。
同窗共砚:跨国界的思想碰撞
真正让李玥鐛找到归属感的,是那些在小组作业中碰撞出的火花。与白凤敏搭档的夫子庙文化解说课上,这位中国姑娘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演绎历史典故,而李玥鐛则巧妙穿插槟城侨生博物馆的对比视角,两人一唱一和的配合让作业成为全班范本。段沛妤制作的PPT总能让数据“活”起来,动态呈现的云锦织造流程甚至让专业课老师惊叹“这该放进博物馆展陈”。最令她难忘的是与丁敏一起策划“非遗旅游路线”的夜晚,丁敏提出将南京云锦与马来西亚蜡染结合成文化体验产品——这个创意后来不仅拿了高分,更被推荐参加校际创新创业大赛。这些携手奋战的经历让她明白:文化差异不是隔阂,而是让思维迸发火花的燧石。

李玥鐛与同学合影
文化摆渡:从演讲台到世界窗
课堂外的李玥鐛更像一位文化桥梁上步履姗姗的行者。在“国际中文日”:“牧镭”杯汉语风采大赛的演讲台上,她以《双城记:从槟城到南京》为题,将两座城市的骑楼建筑、市井烟火娓娓道来。当她调侃“南京人怕湿热,槟城人怕回南天,原来我们对潮湿的恐惧是相通的”时,全场笑声与掌声交织。这份幽默背后的深厚观察,让她从二十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捧回一等奖奖杯。而走进社区老年大学宣讲马来西亚文化时,她特意带上亲手烹制的椰浆饭,老人们一边品尝热带风味,一边追问“槟城的早茶和广东有什么不同”,这种味蕾带来的文化共鸣让她感动不已。作为留学生学生会骨干,她策划的“一平方米世界”宿舍文化展上,中国学生教越南同学写春联,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示范羊毛毡制作,不同语言的欢笑声穿透了走廊。

李玥鐛赛前与老师合影

李玥鐛获得比赛一等奖
校园经纬:在服务中收获成长
如今,即将毕业的李玥鐛手机里仍存着许多温暖瞬间:第一次成功用支付宝买菜时便利店阿姨的鼓励,冬至日宿管大姐硬塞给她的手工汤圆,还有在签证中心帮非洲学弟翻译材料后对方那句生涩的“多谢阿姐”。这些碎片拼凑出的,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记录,更是多元文化共生的微缩。当被问及未来计划时,她眼睛亮了起来:“我想做留学生中马旅游定制,让更多马来西亚人知道南京不只有盐水鸭,还有老师会为你修改论文到深夜,有体现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比赛;也要带中国朋友去槟城,看看那些和南京一样充满故事的老街。”
山海有径,心桥永筑
暮色中的南财校园,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站在图书馆顶楼俯瞰校园时,李玥鐛常想起槟城升旗山的云海。“两年前我在这里慌张无措,现在却已变的如此从容。”或许这正是教育的魔力——它让一座陌生的城市变成第二故乡,让每一次磕绊都成为蜕变的年轮,而像李玥鐛这样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跨越山海的故事证明:世界从来不是由边界划分的,而是由无数真诚的相遇连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