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整齐划一的检阅方队中,有众多江苏人英姿勃勃,昂首前进,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与此同时,有不少来自江苏的代表,以观礼嘉宾的身份,亲历了这场镌刻历史荣光、彰显时代力量的盛会。
生于建军节,五次参加阅兵
周勇:带领武警部队方队参阅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浦轩 记者 刘丽媛)对于军人而言,一生能参加一次阅兵已是无上荣耀。而这样的荣光时刻,南京浦口籍官兵周勇在今年迎来了第五次。作为武警部队方队总教练的周勇第五次参加检阅,当他带领参阅士兵们气势磅礴地走过天安门时,远在浦口的父母也在家中收看了电视直播,为他们的儿子感到骄傲。
周勇的父亲周德龙介绍,儿子周勇是1975年8月1日建军节出生的,他“天生就是当兵的料”。1993年12月底,18岁的周勇应征入伍,光荣地成为武警北京总队的一员,从此远离家乡,肩负起保卫首都的使命。1999年,凭借过硬的军政素质,周勇被确定为武警警卫方队的领队,与战友崔晓伟一起,圆满完成国庆50周年阅兵任务。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他第二次参加阅兵,担任武警方队领队;2015年九三大阅兵,周勇再度出征,担任武警英模部队方队教练员;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他又一次站上阅兵场,担任武警部队方队的方队长。今年九三大阅兵,已经年满50周岁的周勇依旧坚守,担任武警部队方队总教练。
听着“刘老庄连”82勇士的故事长大
跟随英雄连队的战旗走上阅兵场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须年 李能白 记者 朱鼎兆)“看到‘刘老庄连’的战旗,就像看到鹏飞站在队伍里一样!”9月3日上午,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报告厅内,45岁的刘老庄镇居民严军古端坐其中,目光紧紧盯着前方的屏幕——当天上午,他的儿子严鹏飞,正以陆军某部“刘老庄连”战士的身份,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九三阅兵。此刻,与他一同观看的,还有“刘老庄连”13名现役、退役军人的家属,以及刘老庄镇的干部群众。
2022年9月,生于刘老庄、长于刘老庄的严鹏飞穿上军装时,严军古从没想过,儿子能如此幸运地走进“刘老庄连”——那个承载着家乡红色记忆的英雄连队。“这是孩子的福气,也是咱刘老庄人的骄傲!”
阅兵前的训练间隙,严鹏飞曾动情地说:“从小听着‘刘老庄连’82勇士的故事长大,如今从‘刘老庄’(镇)来到‘刘老庄’(连),每一次训练、每一次喊出连号,都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坦言,能代表连队参加阅兵,不仅是荣誉,更是传承——他要把“刘老庄连”的精神,带着阅兵场的荣光继续传递下去。
展现后勤装备硬核实力
江苏姑娘第一排走过天安门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陈慧敏 施卫娟 浦轩 记者 杨甜子 刘丽媛)9月3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5届毕业生王馨茹身着整齐军装,站在装备方队列阵第一排,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与她同在后装保障群的,则是来自南京浦口的徐宇萱。
“我的父亲是一名退伍老兵,从小就给我讲述自己在军中的故事,这在我心中埋下了参军的种子。”高考结束后,被南京财经大学录取的王馨茹便积极报名参军入伍。服役期间,她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获得多项荣誉。2021年,退伍后的她带着军营赋予的坚韧与执着,重返校园。
此次入选九三阅兵,是她人生中又一次意义深远的“出征”。为了这份荣耀,她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我想以最好的姿态接受祖国的检阅!”王馨茹说。
徐宇萱,作为后装保障群女兵方阵的一员,站在第一排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这是徐宇萱第二次参加阅兵,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时,她就曾作为女兵方队一员,英姿飒爽地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今年2月,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与使命感,徐宇萱主动报名九三阅兵,历经层层严苛筛选,她成功入选,并参加了长达6个多月的高强度封闭集训。
在分列式环节中,当徐宇萱所在的方队——后装保障群后勤保障方队登场,一辆辆涂着迷彩的后勤装备车辆有序前行、缓缓驶过,展现出我国后勤装备的硬核实力时,她的家人迅速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电视画面。这不仅是女儿的荣耀时刻,更是祖国日益强大、国防力量愈加坚实的生动见证。
江苏姑娘组团加入民兵方队
“一眼就认出了她,我们的老师好样的!”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鼓轩 记者 薛玲 葛灵丹) 9月3日的阅兵场上,民兵方队步伐铿锵而来。她们是今年阅兵场上唯一一个全女兵方队。东南大学2024届硕士毕业生张慧、来自南京传媒学院的学生崔佳宁、来自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的李玉文……方队中有多名来自江苏的队员。值得一提的是,有三名姑娘都来自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模范女子民兵连,她们分别是陈雯雯、彭博和李万芸。
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的彭博,先后圆满完成香港回归20周年军乐汇演、上合组织国际军乐汇演、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汇演等仪仗司礼任务。服役期间,曾获“新兵连嘉奖”“优秀义务兵”。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应届毕业生李万芸,曾担任南京邮电大学国旗护卫队队员,参与升旗护旗任务20余次。
南京晓庄实验学校美术教师陈雯雯,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荣获优秀义务兵、南京市优秀退役女兵等称号。“电视画面切到近景时,同事们一眼认出了她,大家都特别自豪,我们的老师好样的!”南京晓庄实验学校校长鲁照斌激动地说道。
96岁南通启东籍将军杨汉黄:
“在党的培养下,我才能为人民奉献力量”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顾晓晓 沈凡杰 袁海鸣 记者 朱亚运)9月3日,启东籍少将杨汉黄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受邀参加阅兵观礼。身着整洁军装、胸前勋章熠熠生辉,96岁的杨汉黄将军精神矍铄、姿态挺拔。
从向阳村贫苦佃农家的“割草娃”到共和国陆海空“三栖少将”,杨汉黄的人生轨迹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参军后,他先后服役陆军5年、空军4年、海军36年,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要历史时期,荣获中朝两国军功章共15枚。后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参谋长,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独立功勋荣誉章对我意义最为重大。”抚摸着象征抗战胜利的纪念章,杨老动情地说:“‘独立’二字,是立国,更是卫国。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正是在党的培养下,我才能在革命舞台上为人民奉献微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85岁时代楷模赵亚夫:
“趁自己干得动,把我们的农业搞得更好!”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周迎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祖国强大,趁自己干得动,把我们的农业搞得更好!”9月3日,阅兵仪式观礼现场,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心潮澎湃。再次站在天安门前,今年85岁的赵亚夫不禁回忆起2015年9月3日和2019年10月1日在这里观礼阅兵仪式的情景,“受阅部队和装备有了更喜人的变化!”
江苏公安功模代表刘小川:
“基层民警守的,就是这万家灯火里的平安”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苏宫轩 记者 任国勇 刘丽媛)9月3日,江苏省公安机关有5名功模代表受邀赴京参加阅兵观礼活动,其中,39岁的刘小川,现任南京市公安局南京江北新区分局阳沟街派出所副所长,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2025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评选为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全省政法系统唯一入选者)。
让刘小川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看到同在观礼台的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们,眼中噙泪,抬手敬礼。刘小川感慨,老兵守的是山河无恙,而基层民警守的,就是这万家灯火里的平安。
空中护旗梯队所有机型总师均为“南航造”
直-10直升机南航校园里也有一架
9月3日上午,空中护旗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拉开了阅兵分列式帷幕。记者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空中护旗梯队中所有机型直-8、直-10、直-19、直-20的总设计师全部都是“南航造”。其他空中梯队中歼-10、歼-15、歼-16、歼-20、歼-35、运-20……也凝结着南航人的心血与汗水。在南航明故宫校区,也有一架直-10直升机。
据悉,空中护旗梯队由45架直升机组成。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各悬挂在1架直-20通用直升机正下方,分别由2架直-10武装直升机组成左右僚机对其进行护卫;26架直-19武装直升机组成“80”字样,寓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3架直-8L运输直升机分别悬挂“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条幅,7架直-20T直升机围绕标语形成三角队形,依次通场。
记者了解到,南航明故宫校区内的一架直-10直升机,是航空工业集团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捐赠,在2020年12月26日落户南航。直-10直升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专用武装直升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其总体性能达到世界第三代直升机水平。
直-10直升机的总设计师吴希明同样是“南航造”,吴希明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0级校友,主持或参与了几乎所有我国自主研制的现役直升机的研制。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参与直升机设计的过程,吴希明总师表示,当初是立下“军令状”来完成设计任务的,“那时候认为设计目标很难达到,但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去做。”
我国的直升机研发由来已久。1975年9月,“延安二号”的成功试飞,标志我国能够独立自主地研制直升机。1995年,南航在已有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基础上,又创建了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3年,南航牵头成功组建直升机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吴希明表示,自己主持或参与直升机研发的理论基础,都是在南航打下的。如今,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具有直升机专业“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的高校,几乎所有重要型号的直升机总师都是毕业于南航。
不仅是空中护旗梯队,据介绍,其他阅兵空中梯队中,歼-20、运-20、直-20三款飞机的发动机总师(两位总师、一位常务副总师)均是“南航造”。作为具有国防特色的高校之一,南航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
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集中亮相,南理工校友深度参与
扬子晚报讯(记者 杨甜子)盛大阅兵式上,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2019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
记者从南京理工大学了解到,在此次接受检阅的各型现代化作战装备中,南京理工大学教师或校友全面参与陆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战略打击群武器装备研制,深度参与其他各方队装备研制。
“模拟仿真技术”保障了本次阅兵仪式的方案推演,“烟火技术”支撑了空中梯队的彩烟表演,各类身管武器平台(注:身管是火炮的核心组成部分,炮身的主体)的总师或副总师多数为南理工校友。
(2025-09-04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