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园地 > 研究生活动 > 正文

我院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月系列活动——《人间草木》读书交流会

2020年10月14日上午10点,由院研会主办的科技文化月活动之《人间草木》读书交流会在德正楼二楼模拟法庭召开。本次读书交流会由我院青年教师孙劼老师主讲。

首先,孙劼老师就读书会的形式作出分享。他认为,读书会可以分为名人签售会、读书分享会、“读”书会和专业读书会,并指出读书分享会是目前比较主要的形式,而身为法律专业的学生,专业读书会可能会是我们今后接触比较多的一种读书会形式。

紧接着,孙劼老师就怎么去读书作出分享。首先,相对于精读专业书籍或专业文献而言,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可以选读的。孙劼老师介绍到《人间草木》算是一本文集或杂文,有时并不需要我们通读全文,我们完全可以从文中摘取一章或一个人物来读。并举例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人》,文章篇幅较短,每天只需要花一小段时间就能读上一节,读书也因此变得轻松许多。其次,对于外文书籍而言,不同的译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可能会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并就此举例丰子恺版的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中文译本与林文月版的中文译本在解释为什么传统的日本女性会将棉花类的物质放在菊花上的原因时出现了分歧,而日本国内则采取的是林文月版的解释。

再者,孙劼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为什么选《人间草木》作为本次读书交流会的原因以及他读这本书的感想。孙劼老师讲到《人间草木》是一本哲学类的书,是关于生命的书。读这本书会助益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生死的看法,尤其在当前的新冠疫情之下,我们要学会从疫情的绝望与阴郁中看到疫情后的阳光。紧接着,孙劼老师向大家分享了第一章我、他人和书中第八自然段的内容:“我知道自己写这四组人物,多少都有些阴郁,甚至朋友说这是一本‘死亡之书’。但写阴郁的故事,并不是为了阴郁地生活。……我希望什么时候,能够在新的黎明,带着启悟的泪水与青草的芬芳,盟誓赞美;凄楚与悲凉,绝望与荒诞,让身体与思想回到阳光之中,学会这世界里的爱与怜悯,学会积极地生活。”确然,霍尔巴赫曾说过,人最珍贵的就是人。人的道德首先是执守生命,不抱任何幻想地努力,不做任何妥协地抗争。每一个人,乃至所有的人,都应该具有生存的信念与勇气,在内心深处,保守一种“静谧的激情”:一方面深刻地意识到苦难,另一方面勇敢地面向阳光。这样,人才能实现人的尊严与高贵,从苦难中拯救生命的意义。经历苦难的人不惧怕苦难,没有不幸的人才真正不幸。我们不应有越出光明的逃遁,而应该有勇于面对存在的清醒。因为有一种阳光是永远的,无始无终。

接下来,孙劼老师向大家分享到传教士马礼逊和柏格理的的差别在于个人人生的选择上。传教士马礼逊将传教与鸦片、战争联合在一起,企图将上帝的意志通过鸦片商贩与帝国远征军的手实现,结果是心怀神圣理想的人,站在尘世的堤岸上纵身一跃,本希望凌空飞翔,却落入世俗的深渊。相反,在苦难中安身的柏格理,坚持慈爱与公正,教授石门坎的苗族兄弟如何在一个充满痛苦与恐惧、匮乏与不公的世界里,负责任地、谦卑而高贵地生活,享受着简朴与平易中的奇迹所带来的的感动。因为心中信仰的降临,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像夜间飘落的雪花,不知不觉改变了世界与自我,清晨起来,天地内心,一片素白。

对于苏曼殊和李叔同,孙劼老师认为作者想要传达的是个人关于生与死的看法。文中提到了三种生活,分别是伦理生活、审美生活和宗教生活。伦理生活是现实的生活 ;而放不下生死,又深知生死的虚空,唯一的逃避办法就是使生活艺术化的是审美生活;宗教生活则是在生命的现实中看到虚无后勇敢地弃绝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曼殊和尚“向活而生”,至死都在生活中,弘一大师“向死而生”,在生活中经历死亡,将自然而必然的过程体验为自觉而自由的过程。“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大师持戒苦行始于把生命变成苦难,终将在苦难中获得安宁。联系当下,孙劼老师指出,在新冠疫情爆发之际,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奔赴疫情前线,做到了“向死而生”,令人敬佩!那么,如若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也面临相似的境况时,是不是也能做到“向死而生”?这个问题引人深思。孙劼老师还发问道:疫情之下的我们怎么面对孤独的,是怎么对待网课的,过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疫情之下的我们究竟是“向活而生”还是“向死而生”?

结合实际,孙劼老师通过分析婚姻法中的婚内强奸引出:你不可以以非法的手段来实现你合法的利益。这句话在传教士马礼逊以及自认为在构建新的国际秩序的西方列强身上也同样适用。

孙劼老师还讲到个人的生活与国家、社会和国际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个人所做的事也与所处的国家和社会是不能分离开来的。疫情之下,有很多商家因为经受不住疫情的冲击而倒闭破产。那么我们的国家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原则的同时,面对国内经济下滑,是怎么平衡两者利益的?这是个人和国家、社会的问题。疫情下的中美关系、中美贸易战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则属于个人和国际环境的问题。孙劼老师通过举例婚姻法中父母婚前、婚后对自己子女的赠予是属于夫妻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阐明了法律是有价值取向的,这个取向便是为了平衡多方利益,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孙劼老师还指出,作为学生,我们也要学会平衡各方的利益,学会做出人生最优解!

最后,孙劼老师邀请同学们交流分享对《人间草木》这本书的看法或者自己在疫情之下的生活见解,并对同学们的发言详尽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孙劼老师在此次的读书交流会中,生动地向大家展示了他平时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令全院师生受益匪浅。此次读书交流会圆满结束。

文/20法律(非法学) 刘齐齐

照片与稿件复核/20经济法 周凡

20法律(非法学) 黄婷


Copyright © 2017 南京财经大学 法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南京财经大学法政学科楼(专三)四楼(电话:025-86718409,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