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举办“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五四青年谈:过去、现在与未来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为庆祝五四青年节,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我院于4月28日晚6点在模拟法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五四青年谈:过去、现在与未来”访谈活动,活动邀请到了50、60、70、80年代的老师代表和90、00后的学生代表,畅谈青年时代,畅聊五四精神。

关键词:英雄主义

李宁老师作为50后的代表首先登场。她说,那个年代的歌曲大多是像《英雄儿女》《我的祖国》这类革命歌曲,励志而有激情。在现场,李宁老师还清唱了一小段《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李宁老师用极富情感的声音演绎了对祖国深沉的热爱。李宁老师有一部很喜欢的电影叫作《芳华》,这部电影让她想起了那一段在文工团工作的青葱岁月,让她想到了当时那一群保家卫国的军人。当问及那个年代有什么令她印象深刻的事件时,李宁老师回答道,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国家的不断强大,从科技到经济的不断发展。被问及那个时代的五四精神时,李宁教授用“英雄主义”这个词来概括,她说:“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热爱祖国和自由,在关键时刻勇于牺牲自我。”最后,她用一段朗诵表达对青年一代的希望:“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关键词:理想主义

第二位分享的是作为60后代表的夏清瑕老师。她谈道在那个年代的一些歌曲已经开始显现个人主义色彩,邓丽君开始流行。随后,夏老师清唱了一段歌曲《年轻时朋友来相会》:“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追忆自己的青年时代。在书籍推荐方面,夏老师讲述了当时改革开放后各类书籍大量涌现的情形,当时令她印象深刻的则主要是一些西方名著,例如《约翰·克里斯朵夫》以及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夏老师感慨改革开放是那个年代最大的事件,而高考制度的恢复则是其中对她影响最深的。夏老师用关键词“理想主义”来阐述那一代人的五四精神:心怀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理想不断奋斗。最后,夏老师表达对当代年轻人的期望: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结合。

关键词:家国情怀

第三位分享的是70后代表汪华亮老师。汪老师虽说是70后,但由于是70年代末出生,因此汪老师笑称自己是80后。《流浪歌手的情人》是汪老师最喜爱的歌曲,他说,那个时候的男生大多有一个长发飘飘流浪歌手的梦想,校园民谣在当时也非常流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汪老师轻唱着这首歌,解释着那个时代的五四精神,“我们是生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一代,大学开始扩招,收费,不包分配,我们有生活的压力,但是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能背诵《围城》的他认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剖析对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他给青年学生的建议是:“自律,自律使人自由。当每个人都管理好自己的时候,社会就会变得很美好。”他鼓励青年一代,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要像阿甘一样努力奔跑。

关键词:实践精神

第四位分享嘉宾是80后的代表许芸老师。许芸老师很喜欢的一首歌曲是《为我们的今天喝彩》,这是她们那一代人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见证。她提倡每个人都走上自己的舞台,不论输赢,为自己喝彩。在上大学时期,许芸老师最喜欢的书籍是毕淑敏的散文集,这本书帮助她更好地关注自我,剖析内心。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给许芸老师印象也很深刻,其中“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这句话许老师的感触最深:“我们那个时代的偶像是四大天王,像张学友这类的偶像,他们自身不断努力拼搏,从而树立起了光鲜的形象。”这是许老师对四大天王之所以流行的一种解读。被问及五四精神时,她说:“我理解的五四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就是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通过自己的专业去关怀社会,关怀自己。”许老师建议青年学生:“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时代,压力也一直相伴,要学会与压力共舞。要学会做加法,不断学习,不断阅读,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扩展视野,积累经验,同时,学会做减法,化繁为简,适当减压。”

关键词:奋斗

另一位80后代表是郭建勋老师。Beyond是郭老师最喜欢的乐队,因为“他们的歌体现着对于真理、和平的希望和追求,与我们青年时代的奋斗精神一致”。他最喜欢的书籍是《弟子规》,郭老师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容易失去方向和判断力,而传统文化能让我们的心定下来。《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等融合凝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值得好好读一读。”郭老师分享的那个年代的五四精神关键词是“奋斗”,他希望大家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不要人云亦云,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去判断。具有奋斗精神的他喜欢运动,刚不久与学生一起完成了仙林半程马拉松,差点半途而废的他最终坚持下来后说:“明年还要跑,很有成就感。”

关键词:改变社会

接下来则是90后的两位学生代表曲靖翘和周胜禹的分享。曲靖翘同学认为,参加各种活动给她带来的是挑战,这些挑战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进步。而周胜禹同学则为大家讲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以及他对五四运动的独到理解。在分享中,曲靖翘谈到一场演讲,其中有一句话她很认同——“年轻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来适应社会的,而是来改变社会的。”她认为改变、勇气和挑战,是每个青年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底色。在谈到五四精神时,曲靖翘同学认为五四精神是积极向上的精神,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做事,同时要抬起头来有情怀地向上看,而践行五四精神的第一个表现则是珍视知识,好好学习。

关键词:做自己

最后是00后的两位学生代表霍星宇与王彦伟同学的分享。两位同学提及了偶像的问题,王彦伟同学的偶像是“勇敢做自己”的王思聪,霍星宇的偶像则是“不迎合,很独立,很专业的”刘昊然。他们认为做好自己是践行五四精神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内核一致

最后是学生与老师们的互动环节。对于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时代在变化,五四精神也会变化,谈一谈对于五四精神变化的看法”,老师们的回答是,虽然时代不同,五四精神体现出来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家国情怀”“实践精神”“奋斗精神”,但五四精神的内核是一致的,每个青年要做好在自己的基础上实现小我和大我的融合。

在访谈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嘉宾追忆青年的环节了解到了独属于老师那个时代的历史,找寻到了那个时代的五四精神。学生会主席祁天灵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在老师的青年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很强的共鸣,觉得自己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无论是从《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到《平凡之路》,还是从《阿甘正传》到《人生》,无不折射出每个背景之下的独特之处,无不体现出五四精神的继承、发展,与时俱进。‘追忆青年,感悟芳华,展望未来。’当代青年当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追梦旅程。正如老师所说的,即使时移世异,五四青年精神的内核始终不变,它将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贯穿每一代人,支撑青年挑起国家发展的大梁。”

这堂特殊的思政课由法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策划,党支部书记高丽茹是一名“青椒“,她谈道:“因为年轻,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总是想和学生多交流一下人生得失,给他们一些好的引导。借五四青年节,希望通过这堂思政课,让青年学生领悟和传承五四精神。”

学院党委书记李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青少年阶段这一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借助五四运动100周年这一特殊历史时刻,师生团聚一堂,畅谈理想,展望未来,这样的特殊思政课将激励师生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Copyright © 2017 南京财经大学 法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南京财经大学法政学科楼(专三)四楼(电话:025-86718409,邮编:210023)